擺蕩搖晃,我們划槳如常——回信一封

Q:

今日略显匆忙,晚上回到宿舍,稍作安顿,室友熄灯入睡,我亮起桌灯,打开你发来的文字,作为一日之完满结束。阅读是愉悦的,阅读让人平静。至今我仍坚信,读一个人的文字,犹如看一个人的眼眸:纵使意象万千,句式连绵,最真挚的一面,还是无所遁形。所谓“尴尬”大概由此而来吧:希冀知音能理解自己,但又担心这种坦白,犹如曝露于广袤空地,缺乏一丝安定。

我的国家没有四季,什么伤春悲秋,什么王子猷雪夜访戴,都需凭空想象,从虚拟中揣测,感发。如今感受一轮春夏秋冬,才知《左传》的褒贬涉及四时规律宜忌,才懂古诗词真正动人之处。马来西亚长年如夏,潮湿闷热,是枯燥单调也是小确幸。四季实际上规划了人类的活动轨迹,它让人们感受到冥冥中的威力,不得屈服,因而谦卑,在抵抗中亦学习顺应自然。这些可能是常识了,却在我心中留下可贵的领悟。

读你的《簟秋》,每段都是一件事,一些人,几缕思绪。秋天只是底色,上述描绘,才构成你心中的一片风景。抒情的语调如此平和,却还是读到些许惆怅,些许释怀。更多是一种独处的美丽与哀愁。“独处”在中文语境里,似乎贬义居多。孤寂、孤独、孤傲、孤身寡人,孑然一身,仿佛落得如此下场,是自己的过错。然而英文里头的solitude,肯定了独处,肯定了独处带来清醒的坦然与平静。

在马来西亚读着中文系的大二学弟感叹:大家似乎都很不快乐。我即刻反问:为何要快乐?抑或,追求快乐真的是生活真谛?学术训练给予的是辨识能力,看透表象,揭示真相。这过程需要付出多少心力,又要付出多少代价。这时还怂恿大家开心起来,是自欺欺人,是逃避现实,是我们犯了唆使的罪。

在庞大的,冷酷的现实面前,既无法逃避亦无法解决,我们学习共处。共处是理解,未必认同;是接受,未必包容。我们理解与接受,未必同行。因此“我们今日早学会隔岸观火,却仍然瞻望有此”,“劳心沉吟,不觉清光如璧之月,已经有了黄色的温柔的缺角”。因此solitude,清醒而坦然平静。

感谢你的秋思图,添上我偶然的痕迹。说实话,课后你说,希望我继续写作,确实愣了刹那。因为我是不想写的了。在学术写作与文学创作之间,我已飘荡许久,却无法找到平衡。亦如今晚可以洋洋洒洒给你回信,面对研究却力不从心。亦如进入状态构思论文打磨表述,诗句早已枯萎,文思不小心走远。我想终结了任何一边,我才能成为另外一边。

然而写作就是如此。就在决定转身之际,一阵飔、一闪光、一把回音——你猛然回首。一阵暖意涌上心头。这次或许真的不走了。

愚明



留言